锦荷苑小区居民家门没有门铃,有客来访都需要敲门,但门的材质使得即便敲的很用力,居民在家中也往往听不到敲门声,更别提高龄的空巢独居老人了,为此宁静社区通过志愿者上门摸排,确定了没有装置门铃的41户空巢独居老人,为他们装置电子门铃呼叫器。
“这么多年,买米买菜,没少麻烦她,这回有了电子门铃呼叫器,有需要我再叫她,省着她跑腿了。”3月2日,当装置到宁静社区居民赵淑清大娘家时,她不绝地谢谢老邻居、好姐妹刘兰芳,并希望这个延续她们的姐妹深情。
家住锦荷苑小区的赵淑清大娘今年77岁,和身有残疾的儿子生活在一起,由于儿子行动未便,自己年岁又大了,她出趟家门很辛苦。从十几年前进户起,这买米买菜、装酱油打醋的活就经常由邻居刘兰芳代庖。平时出门购物,刘兰芳都要敲敲赵大娘家的门,看看母子俩有什么需要。知道赵大娘生活困难,她总不忘了给老人送去一份好吃的,有适合母子俩穿的衣服,她也给他们留起来。
赵淑清大娘年岁大了耳背,每次刘兰芳都要敲很长时间的门。刘兰芳说,平时她总惦记着到老人家看一眼,当敲门听不到回应时,她就很是担心,这回社区给自己家安上电子门铃呼叫器,一头何在老人家,一头攥在自己手里,一按键就解决问题了。
按钮装我家,门铃放在邻居家
“我们社区不但有年事已高的独居老人,另有行动未便的残疾人,他们都需要特别的照顾。”孙燕芬说,尽管社工们会按期探访独居老人、残疾人,但究竟人手有限,“遇到紧急突发事件,热心邻里的实时发明和资助其实更重要。”
其实社区现在已经为不少独居老人装置了电子门铃呼叫器,按钮只有半个巴掌大,可以牢固,也可以随身携带,而相对应的门铃同样也是可移动的,装置电池就能使用。于是,社工们有了这样的实验,把按钮装在独居老人或残疾人家里,而门铃装在隔邻邻居家,万一有事,老人一按门铃按钮,邻居家立马就有了反应。
28幢的蔡大伯成了社区里第二个吃螃蟹的人。蔡大伯今年77岁,老伴吴大妈76岁,伉俪俩都有严重的心脏病,子女都不在身边。门铃的小按钮可以放在口袋里,而蔡大伯一般放在床头。门铃主机装在了邻居602室周先生家。
不过记者也有个疑问,邻居周先生白天要上班,这个门铃不是没用了么?蔡大伯说,白天叫人便当,周边其他邻居也常过来,老年人犯病最怕的是晚上,这电子门铃呼叫器主要包管的是夜间。
究竟灵不灵,记者现场测试了一下。蔡大伯一摁按钮,装在周先生家的电子门铃呼叫器立马响了。“大伯和我爸年纪差未几,帮着照看一下理所虽然,我们自己都有老的那一天呢。”周先生这样说。
这种电子门铃呼叫器关于老人很有价值,出于宁静考虑,大大都人睡觉时会关闭房门,此时有人来访按下门铃,在房间内很难听到铃声。电子门铃呼叫器却能随意装置在房间,提示你有人造访。这有利用户与客人的交流,从而实现“无线生活、无限美好”。